名流专题

The best part of half century's culture

半个世纪的文化高潮


编辑:Daisy 

在那个全球风云激荡的年代,近10万名向往自由与冒险的年轻人来到旧金山,参加了一场极富叛逆精神而又丰富多彩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一前一后地诞生出嬉皮士(Hippies)与雅皮士(Yuppies)两类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推进了社会的变革。
▲北海滩(North Beach) 旧金山

城市之光书店可以说是旧金山嬉皮士文化运动中的图腾,在这里能阅读到爱之夏(Summer of Love)的智慧根源。
▲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嬉皮士运动Hippies

还记得60年代经典电影《毕业生》里的那句话吗?“你能告诉我四年大学生活,究竟有什么用吗?”这是那个时代美国年轻人的普遍困惑。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年代。政治谋杀、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等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面对这样未知的未来,许多美国人渐渐迷失自己。
 
▲旧金山的嬉皮士运动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源自杰克·凯鲁亚克(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的《在路上》(On The Road),书里投射的反传统和给世界新意的眼光,成为嬉皮士运动的精神火种,也是“嬉皮士”一词“hippie”的文化溯源。

在那座城市里
你遇到的人温柔善良
对于想去旧金山的人来说
这个夏天充满了爱的阳光
——《旧金山》


▲旧金山的嬉皮士运动

在1967年的夏天,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像歌中唱的一样,从各地赶往旧金山。他们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跳着舞穿过街道,聚集在金门大桥公园附近的海特阿什伯利区,参与了一场名为“爱之夏”(Summer of Love)的文化运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表演讲,宣扬心中的爱与和平。

融合自身追求与社会现实的双重矛盾,他们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也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让人铭记的音乐、艺术、时尚与文学,嬉皮士也由此诞生。
 
▲金门公园(Golden Gate Park)

留长发,像吉普赛一样流浪,并非他们的真面目。真正的嬉皮士是在对“美国梦”失望之余,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价值观,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他们用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表达他们的理念,告诉世界要热爱生命和自然。
▲旧金山 充满嬉皮士艺术和文化痕迹的街区

反抗主流的嬉皮士们打破了大众对欧美主流文化的审美习惯,他们在着装和细节上不修边幅,融入了回归原始自然的波希米亚风格,印花衬衫、长裙,波西米亚卷发和流苏装饰……这些依然盛行至今。他们更是让蓝布工装裤——如今遍布世界大街小巷的牛仔裤成为了主流。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追求个性的嬉皮时尚

这些互称“Beat”的年轻人聚集在旧金山,在爵士乐、抽象艺术和诗歌声中,大声吟出他们对抗传统的生活哲学。
▲嬉皮漫步区(Haight and Ashbury)

《阿甘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女主角珍妮在酒吧赤裸着身子演唱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这个情节蕴含了美国嬉皮士运动到了中期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性解放、摇滚乐和反战。
▲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在进行行为艺术“Make love,not war”

作家莫里斯·迪克斯坦说,“只有一次,音乐改变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1969年8月15日,40余万美国青年聚集在一起,用赤裸的躯体真诚地表达着对战争、政治、传统的反抗。为期3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把嬉皮士文化推向顶峰。

1.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演出
2、3、4.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中的画面

这年,嬉皮士活动家促成了“国际地球日”的确立,从此“环保”在全人类中达成共识,这是嬉皮运动为环保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即使音乐节上大喊反战,越战的泥潭还是持续到了1975年。嬉皮士们不得不开始正视生存问题,加上政府的干预以及部分成员的自甘堕落,嬉皮士运动开始走向衰落。
 
▲70年代大众露营车“嬉皮巴士”

然而,嬉皮士中的一部分,并不服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追求理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创造了硅谷的辉煌,诞生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科技的新时代,或是创造行为艺术,继续追寻心灵的自由。这里我们还要向作为嬉皮士一员的乔布斯致敬,他以技术革命将自己的嬉皮士生活艺术传播世界。


雅皮士运动Yuppies

由于经济、教育和思想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新认同——雅皮士文化运动,加快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回归的步伐。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了雅皮士(Yuppies)一词,即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美国社会评论家P·约翰逊在《青年丢掉的理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货膨胀使那些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成年人生活的男女惶惶不安。他们不得不尽快地去挣钱,这只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雅皮士所崇尚的上世纪20年代的精致风格

民众认识到反叛和不满已失去现实意义,他们应该回归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中,开始新的生活。一群出身平庸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年轻人才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与嬉皮士不同,他们更懂得放下过去的恩怨并正视现实,在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下,他们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凭借自身的努力拥有不菲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注重时尚、品味以及格调。

他们偏好笔挺光亮的丝绸衬衫、三件套西装的层叠穿法、富有质感的大衣和英伦感十足的羊绒针织。
▲《美国骗局》中的雅皮士着衣风格:
剪裁利落又不失复古风情的大衣、西装或帅气利落的夹克

美国的主流文化强调平等自由、乐观进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雅皮士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它并不能代表美国的主流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已经逐渐淡出了民众的文化意识领域,而雅皮士的进取精神,却与中国的精粹价值观完美融合,催生出一股东方雅皮士风潮。


华人雅皮士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东西方媒体陆续发声讨论“华人雅皮士”这一话题。继Hippies和Yuppies之后,国外媒体新创造了一个词“Chuppies”(由Chinese Yuppies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中国新一代拥有良好教育背景、收入不菲的年轻人。这代表着“华人雅皮士”开始走上世界的舞台。

曾有外国资深编辑对华人雅皮士的生活方式做过细致的素描:时值星期天下午3点钟,一位叫Richard Du的男士轻快地迈进了上海新天地里的一家著名连锁咖啡店,这是个集咖啡、香茶与美食的缤纷小天地。他穿着素雅的西装,发型清爽干练,口袋那不小心露出了印花丝巾的一角。他点了一杯Con panna espresso, 这时候,他接了个电话,间或还夹杂着一些商务英语。
 
▲电视剧《猎场》

东西方“雅皮士”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有着相似的进取精神、现实精神和竞争精神,从外在到内在,在生活方式上致力于自我提升,追求体面、时尚而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

作为社会巨变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间相互撞击和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出现都不是偶然。我们再次期待,这股半个世纪以来丰富多维的精神探索,未来将与我们的物质世界碰撞出更多于人类有益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