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AND CULTURE

艺术文化

陶瓷香炉写春秋——访中国陶瓷香炉收藏家谢文一


文:非觉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确切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从10岁开始,谢文一就跟随酷爱收藏的父亲,大量接触了各种古陶瓷、文玩和珠宝。1989年,从浙江第一名校浙江省镇海中学毕业,以第一志愿考入上海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鉴赏能力,当时南京博物院的陶瓷专家张浦生老师来学校做讲座,众多学子中,只有读大二的谢文一完整地排列出了所有瓷片的年代顺序,并把2片日本瓷片挑了出来。大学毕业后,他竟然放弃了成为上海博物馆专业文博人员的邀请,转身成为专业科班出生的古陶瓷和珠宝收藏家。1997年,27岁的谢文一,向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捐献了一批文物。此后十多年,虽然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教育事业,但从没有放弃对陶瓷珠宝等的收藏爱好。

在长达38年的收藏过程中,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收藏的历朝陶瓷香炉100多件,也从全国各地又寻觅到了各朝代、各窑口的陶瓷香炉200多件,近400件陶瓷香炉的收藏,使他成为中国收藏古代陶瓷香炉最多的收藏家之一。

谢老师是科班出生,受过专业熏陶的他,收藏经验丰富、具有极强的鉴赏和辨伪能力。因为长期做教育当老师,他也擅于结合自己收藏的香炉,深入浅出地为朋友们讲解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香文化。

在此次采访中,他为大家详细地讲解了每一件藏品的年代、特点、工艺、材质,以及同类藏品的真伪鉴别。从战国的原始青瓷小琴炉到两晋时代的成熟越窑青瓷兽面三脚炉,从南北朝的洪州窑连坐炉到唐朝的黄釉绞胎小熏炉,从宋朝的五大名窑香炉到元明清的各种青花香炉。明清两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景德镇生产的各种粉彩、青花、珐琅彩陶瓷香炉外,还有各种窑口的香炉,比如广东的德化窑、潮州窑、漳州窑,湖南的醴陵窑、山西的介休窑等。每个窑口的生产工艺和纹饰特点各不相同,真是美不胜收。


从香炉了解中国的瓷器文化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陶瓷古国,特别是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地存在了2000多年,瓷器是人类物质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产品之一。在古代中国,从陶器到原始瓷器经历了3000-5000年,从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又经历了500-600年。

比如图①这件战国原始青瓷小琴炉,由于当时的胎和釉是用同一种黏土原料,只是釉里多增加了一种天然熔剂草木灰。由于草木灰和釉料结合不均匀,只能采用浇釉的施釉方法,表面容易形成聚釉或缩釉的现象,导致看上去施釉不匀。

香炉的真正成熟和完善还应该是从汉朝开始,首创于西汉的“博山炉”是汉代香炉的代表。

比如图②这件西汉陶制龟座博山炉,由于当时皇族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加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土香料的丰富,炉具与生活的结合成为必然。当炉腹内有香料燃烧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犹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博山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的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江西的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比如图③这件南北朝三足连坐托炉,历经岁月后虽有脱釉现象,但从内饰的佛教莲花纹饰、外部的兽足和刻花的流畅线条、还能看到的青釉色和细小的冰裂开片,无不反映出制瓷工匠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心以及当时生产工艺的较高水准。

五代以后到唐朝,花釉、绞胎、青花、彩釉等新品种的出现,为后世瓷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比如图④这件唐代黄釉绞胎熏香炉,就是唐代始创的工艺。这种工艺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胎土相间柔和在一起,拉坯成型,使器表形成一种类似木纹一样的纹理,然后上釉入窑烧制而成。

宋代则开启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瓷器上釉色的质感和沉静素雅,如芙蓉出水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含蓄、圆融的理性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

比如图⑤这件宋代钧窑三足炉,特有的素烧并多次施釉的工艺,形成一种乳浊玻璃质感的釉层,配以艳丽而自然交融的色彩,造就了钧瓷与众不同的神韵和气质。

除了五大名窑,各地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色窑场,比如大名鼎鼎的浙江龙泉窑,是青瓷的最典型代表。

比如图⑥这件宋代龙泉窑鬲式小琴炉,虽盈盈一握但胎体厚重、釉色光亮透明,虽小尤精。

南宋还有景德镇的湖田窑影青行炉(图⑦),吉州窑虎斑釉冲天耳炉(图⑧)。


从香炉了解中国的香道文化和文人精神

大多数香炉,用于两件事情,一是礼佛,二是闻香。
 
明代万历青花麒麟纹三足炉
清代同治年粉彩福绿寿香炉

古人认为,礼佛时袅袅轻烟,能将自己的虔诚心意,传递给佛菩萨,所以香排在十供养之首。香炉作为燃香的工具,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好的香,是古时文人雅士必备之物,沐浴,焚香,更衣,在当时的中国,代表了一种高档的生活品质。而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小巧精美的香炉摆放在茶台上,品茶的同时燃上自己喜欢的香,令人心旷神怡。
清代光绪年粉彩双龙戏珠炉
清代乾隆年青花酱口钵式炉

比如驸马都尉王诜是北宋的超级名流,朋友圈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一批当时的顶级文人。他们常常一起聚会,主题基本就是吟诗、作画、抚琴、拨阮、打坐、问禅,十分悠闲。有一次,王诜让李公麟将他们聚会的内容画了下来,就是著名的《西园雅集图》,画作真实再现了当时文人聚会时的情境。其中,十分简洁的书案上,最不可或缺的便是香炉。仿佛没有香气袅袅,苏东坡也写不出一个字来。文人们的生活里,缺了什么也不能没有香。至于日常读书、弹琴等场景,更是无香不欢。有诗句“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的黄庭坚,还专门总结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清代潮州枫溪窑青花山水兽面双耳炉
清末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的粉彩鱼藻纹香炉

古往今来,读书时要焚香,作诗时要焚香,抚琴时更要焚香,甚至连睡觉时都不能断了香。可见香炉,更是一个文人墨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谢老师对于香炉的情感,仿佛可以随着香炉中那袅袅轻烟一起越过时间,与千百年间无数的文人墨客相聚,惺惺相惜且谈笑于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