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AND CULTURE

艺术文化

The fashion code of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的时尚密码


文:叶玮 
图:沈伟媛
 
 

第一次见到沈伟媛的人,多数都会被她浑身散发的力量感所征服:听她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女性力量这个词。在沈伟媛的心中有一个梦想——将清朝服饰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一直走在梦想之路上的她总是自带光芒。

清代的宫廷服饰制度,比历代各朝都更为浩繁,规条琐细详致,阶级严明,皇帝、贵族以至朝臣的服饰穿戴均有清晰区别,明辨尊卑。

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是众所周知的事。而到了清代,黄色的运用限制就更加严格,明黄色的朝服(朝仪及祭祀活动时穿用的冠服)和吉服(穿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筳宴以及祭祀活动)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及皇贵妃所用尊用,杏黄、金黄、秋香色、香色(黄中略带绿色)等则为各级宫廷成员所用。而其他地位较低的皇亲,则穿着蓝地服袍。

不过,清代皇帝也有穿其他顔色的时候。祭社稷坛、太庙、先农坛、方泽坛以及元旦等时节,穿明黄朝服,祭祈谷坛和圜丘祭天时则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夕月用白色。而皇帝常服的颜色,就没有严格的规定。

汉族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礼服,在清代,汉族的上衣下裳制度基本退出男装领域,但皇帝朝服除了具有满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外,基本款式还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

“龙袍”,作为皇帝吉服中的一个门类,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从沈伟媛收藏的这件清代“龙袍”,我们可以一窥清代的吉服文化。

清代皇帝龙袍上的龙,为“五爪金龙”。所谓“五爪”,并非有五条腿,而是“五趾”,即四只龙爪上,分别有五个脚趾。

在绘图手法上有所不同:龙袍的服饰绣有九条龙,在龙的间隙绣有祥云。九条龙的位置也有所讲究,衣领的前后是一条正龙,膝盖部分左右前后各是一条飞龙,袖口各是一条正龙,还有一条被绣在衣襟里面,─般不易看到。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合起来象征着九五之尊。

龙袍之上,龙纹有三形。一为正龙,又称坐龙,龙头平视正前方,龙身盘绕而坐,正襟危坐,一身威严,喻天下太平,江山安定,为皇帝专用且最为尊贵之龙纹。二为升龙,龙头向上,躯干在下,蜿蜒升腾,有拥戴之寓意。三为行龙、游龙,龙为侧身腾飞之态,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寓为忠谨效命。

清代龙纹的变化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早期的龙纹在龙袍上所占比例较大,以后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龙袍下摆的行龙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由爬行,到飞行,再到坐姿。爬行的龙纹应来源于朝袍栏杆的构思,可能由于排列不够协调,流行时间很短。一般飞龙纹样的年代较早,后来也始终有龙头在上龙尾在下的纹样应用,只是比例很小,而且越来越没有飞行的感觉,坐姿龙纹的应用相对普遍,流行时间也长。

龙袍上除了龙唱“主角”以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龙袍上每个图案都有着丰富的含义。

清代龙袍下摆绣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挺立的山石、波涛翻卷的海浪,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寓意着“山河统一”、“万世升平”。
早期龙袍下摆的立水很短或者没有立水,只有平水。一般雍正以前的立水高度在10到15cm,多数平水高于立水,之后立水逐渐增高,到清光绪时期有的高于50cm,年代越晚立水越长,而平水则随之缩短。

云纹的变化是由肥胖、生硬,到纤细流畅,再到整齐、呆板的过程。早期的云纹是大云头,短云身、多云尾,整体肥大稀疏,云纹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比较随意。除了少数夹杂寿字、八宝纹外,基本没有其它纹样。大约乾隆时期云纹的云头见小,云身和云尾加长,整体结构生动流畅。
嘉庆道光时期,云尾逐渐消失。同治、光绪时期绝大多数织绣品不用彩云头,基本多用三蓝云纹。整体图案越来越排列整齐密集,龙纹体积开始缩小,数量随之成倍增长,龙袍的身长和宽度都在增加。各种吉祥图案尽情添加,多数云纹中加有各种蝙蝠,花卉、暗八仙等吉祥纹样。

暗八仙装饰纹样是由八仙故事演变而来的纹样,暗八仙纹样以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八仙的八个法器造型为基础而形成,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整个清代,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民间传统吉祥纹样。团扇(芭蕉扇)是钟离权钟祖的宝物,钟祖修仙之前为东汉将领,性烈如火,芭蕉扇取以智慧力降心魔之意,有起死回生之能。

十二章纹中的“火”,取其光明,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蝙蝠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因“蝠”与“福”谐音,契合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