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TRY CELEBRITIES

仕绅名流

The road to "cross-border" from hearing to seeing

从听见到看见的“通界”之路


文:叶玮


朱哲琴是第一个真正走向世界并取得成功的中国女歌手,她用纯净自然的嗓音让人重新体味到音乐最本质、最自然的东西。《一个真实的故事》、《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月出》……一首首用灵魂演绎的歌曲感动了无数人。之后她游走世界,滋养音乐创作语汇和哲思,近几年,她又致力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从跨界到无界,其间有多少故事耐人寻味。

在朱哲琴的心中,音乐不仅仅是一串音符、一段旋律,而是有故事,有来源的。她的音乐抽离开现实却关照自然、信仰与人内心世界的互动。特立独行的她似一位云水天涯的游吟诗人,始终跟着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真切的去凝视和感受世界,带回沉甸甸的故事。

2009年1月,朱哲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邀请,担任中国亲善大使。并于同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展开世界听见(Hear the world)民族音乐采集之旅和世界看见(Show the world)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召集志同道合的音乐人、设计师、媒体共同参与田野调查项目,寻访记录了六省市少数民族音乐和手工艺。在此过程中,朱哲琴悟出了多样化与人性化对于当代的意义,只有与环境交融、来源于生活体验的艺术才能饱含情感。此后她推出13-14集的纪录片、一张双CD和7个城市的“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巡演。经过三年的“世界看见”复兴民族手工艺寻访亲善行动,朱哲琴领悟到传统造物的精妙,也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条通道——关注和保护传统手艺,并推广它、参与它、重新创造它。在2013年朱哲琴创立了“看见造物”品牌。

朱哲琴说:“人生到了一定的成熟时间,对于生命的认知也不一样了。人的生命分几个阶段:第一个是孕育自己成型的阶段;第二个是塑造自己的阶段;第三个就是要把塑造后的自己表达出来的阶段;第四我觉得就是可能会脱离开一个小我的阶段。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吧,是机缘。当时我刚刚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到处去行走的十年,我有一个很强的动力,重新认知我们自己的国土和文化,有一种对自我精神重新建构的需求。正是在那个时间点,我对自己的文化血脉和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刚好遇到亲善行动,也是一个缘分。我的人生很简单,一触即发,说做就做了。”

2015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Met Gala)《镜花水月》主题展上,朱哲琴看到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认知有限,这让朱哲琴心中产生一种使命感——要做一个中国文化的使者,让世界看见、了解中国文化。真正优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对传统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一个健康的文化链条和传承的风貌。朱哲琴说:“看见造物”就是发现被遗落的文明,用当代人设计的智慧、诚实的生活态度,用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对价值的判断,重塑中国当代的生活方式。只有传承与创新得以发扬,中国新生代才能得到文化的滋养。当然,我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肩负这个使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性。”

中国人的造物思想渊源独到,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和价值取向的基础,把情感意趣寓于造物之间,除了实用,还有意境、意念。朱哲琴认为“物我传神”这种高妙的智慧是中国造物最与众不同之处。对于传统工艺,首先要了解其精神内涵,了解其诞生地的文化——“根”的文化,这是更为恒久的核心。固步自封是文化的死穴,要开阔视野,用当代文化基因的自然生长来代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看似古朴又渺远,但它的未来却掌握在当代人的手里。工艺的技巧和风格是实践和外化这个精神的载体,只谈工艺就缺乏灵魂,我们必须找寻工艺中的哲学和规律,和一以贯之的匠艺,做出有血脉、有宽广视野的作品。

在做“看见造物”之前,朱哲琴个人的状态是特别“飞”的,多数时间她在到处游走。朱哲琴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个行者”,我们现在来的这一站叫地球,在地球上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人事物,我们作为生命体去承载一切内容,所以旅行对我来说,总能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认知,通过旅行,我们个人的日常时空被打破,在“小我”之外看到新的自己。现在的朱哲琴是忙碌的、马不停蹄穿梭于各个城市,对她来讲这是一场修行,一场为了认定的理想而努力的修行。

在朱哲琴眼中,艺术是一个自由宽广的世界,不同艺术间是相通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去获取创作的自由。朱哲琴:“从古至今,很多精英都是通才、全才。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从无知到有觉,有觉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世界。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王国成长丰满起来,墙就拆掉了,界限就消失了。用东方的理论来说,就是融入,就是无我。所谓的无我,是‘我’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愿力里面,‘我’也因此获得更多的觉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