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TRY CELEBRITIES

仕绅名流

Remembering Mr. Hu Tiesheng

追忆胡铁生先生


2017年是胡铁生先生逝世20周年。为纪念这位曾为抵抗日本侵略、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八路军老战士,中国杰出的书法篆刻艺术家,本刊特刊登胡铁生先生的部分书画、篆刻作品;同时发表褚水敖先生《铁笔之势》一文,以表对《美化生活》创始人胡铁生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胡铁生,原名胡克熙,生于1911年11月,1997年逝世。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县书香世家,幼承家学,博览群书,酷爱金石书画。读小学时,即为邻里写对联,为书画家刻印章。自旧制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七七事变”爆发后,弃教从戎。为誓死不当亡国奴,更名“铁生”。历任八路军侦察兵、参谋、军区后勤部长、参谋长。抗战初期,曾深入敌人心脏,严惩顽敌;敌寇恨之入骨,悬赏万元以通缉。抗战胜利后,转到经济战线,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部门领导工作,有卓越建树。
胡铁生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篆刻书画经常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各地报刊竞相介绍,声誉卓著。1990年至1993年,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举办大型个人篆刻书画展,在国内外深具影响。80、90年代前后,胡铁生书法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风行上海及华东地区,所题店招匾额数量居书法家之首,开一时风气之先。
胡铁生对书画创作注重创新,“无创不特”成为其一生的艺术追求。其主要作品有《工业学大庆印集》、《怀念周总理印集》、《中国旅游胜地印选》、《历代诗人颂西安》、《胡铁生法书集》、《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胡铁生千字文墨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代表作《金刚经》一部存普陀山普济禅寺;《孙子兵法》百幅屏条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他作品分别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各省市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胡铁生草书                                                                                 
(忽然绝叫三无声,满壁纵横三千字)
 
铁笔气势  荡人魂魄
——由读胡铁生书法作品想到的
作者:褚水敖     编辑:肖岩
 
对胡铁生先生的书画篆刻,我醉心已久。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远宗秦汉六朝,而又自辟蹊径,独创高格,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幸观赏过他的许多作品,曾经深受震撼;最近又以仰慕之心,欣赏了《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和《胡铁生千字文墨迹》。仔细揣摩之际,真是浮想联翩,觉得胡铁生先生以铁笔纵横一生,他留下的墨宝弥足珍贵。借鉴这一铁笔所创造的独特风采,对于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看来,需要学习和研究、继承和弘扬的“胡体”精华有许多方面,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面,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势”的概念居于至高地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势”,从词义分析,本有两义:一是文体,二是气势、力量、形态。就书法而言,特指业已达到的或有形或无形的形势与力量。
 

综观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他的魏书,我认为最夺人眼球、迷人心魂的即是“势”的第二义——作品的磅礴大气,一种排山倒海的非凡力量,一片云蒸霞蔚的天然气象。《胡铁生千字文墨迹》的“出版说明”说得好:“其独到的胡体魏书,魄力雄强,气象浑穆,非一石一碑所能,人称先生书法似千军万马严阵以待,又如豪杰搏战气贯长虹,令人奋发,令人向上。”这段话既形象又准确地道出了胡铁生书法的特点与气势,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揭示了“胡体”书法之所以能够荡人魂魄的原因。
 
胡铁生作品(心旷神怡把酒临风)

“势”所呈现的形态以及所显示的力度,贯串其中或渗透其里的,其实是与“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字——“气”。所谓“气势”,有气才有势,气满则势雄。气满势雄,合起来便气势逼人。书法亦然,“胡体”尤其。随意翻阅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你立即会感受到这种沛然莫之能御的逼人气势。比如《胡铁生书画篆刻选粹》所载“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八个大字,是胡铁生先生为纪念上海解放四十周年所书。这八个字无论是每个字的结体运笔,还是整体的章法布局,无不显现雷霆千钧之力与冲云破雾之气。夸张地说,若论魏书气势之雄,舍此而谁?

(此幅鲁迅诗词篆书精品用丈二宣纸书书写,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欣赏胡铁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必然会想起我们当今的书坛。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处处充满喧闹与浮躁的社会生活,也在当代的书法作品里打上了烙印。这烙印的标志之一,是许多作品流露出不正之气。这不正之气在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叹息的软弱无力,作者应该感到羞愧。我在想,如果当今一些名不副实的书法家们忽然惊醒,幡然有悟,能够从胡铁生先生的铁笔之势里汲取经验、得到力量,那么,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不是更有发展繁荣的希望吗?
(作者曾任上海市作协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现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会长)
斜阳七色入图中
——怀念中国工艺美术大家胡铁生
作者:朱强强    编辑:邵云

作为画家,铁老能绘出八大韵姿的水墨花鸟,他与中国画坛名流的友谊,使他拥有除李可染以外的所有一流名家作品。

作为书家,铁老自创的“胡体字”,风格卓然,面貌出新,声誉远播如康南海,全国以至东瀛,见之皆可识其人。

作为篆刻家,他镌印无数,但小章孕含大天地,能听到时代的歌声,看到民族前进的步伐;他为刻字工人刘友石办印展、出印集,使其因为日本国田中角荣首相治印而花环闪烁。

铁老长期在轻工系统当领导,对传统手工艺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世俗的民间匠人领进艺术殿堂,让他们中的许多人登上象牙宝塔而广受尊敬。他常用的一句话是“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于是,他与高谈阔论者寡言,与潜心技艺者善交;他亲历亲为,筹划、推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业界的重大事项,硕果累累。铁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工艺美术大家。

 胡铁生作品(游龙)
 
1978年,辽宁发掘出一块宽1.4米、高2.6米、重约8吨的青玉,消息传到上海,刚刚复出的他亲自北上,当场拍板:把它运去上海,依形可“山”、依色可“水”,由上海玉石雕刻厂创作一件表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万水千山”摆件,由上海市工艺品展销公司收购陈列。由此,建国以来最大一件玉雕作品在上海展览中心向公众展示。由于承重原因,作品无法在室内存放以致渐显风化。深圳有人闻讯来沪,欲出二百万元收购后改雕为“观世音菩萨”。铁老说:军队也是保佑人民的菩萨,我们不卖!为了满足作品的存放条件,上海二轻局范大政局长决定将其整修后捐赠给海军。1995年10月,海军上海基地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铁老与在沪的海军老首长齐齐出席,他满面春风,高兴地说:孩子找到了亲妈!四吨重的大型玉雕“万水千山”现陈列在海军上海基地吴淞口纪念馆。

文革后,全国艺人迸发出的创作热情,使工艺美术涌现出一批直可传世的精品。时金兰是牙雕泰斗杨士惠的入室弟子,她向领导请缨:用最大、最好的象牙,再现唐画“八十七神仙卷”神采。该画是中国最经典的佚名白描宗教画。潘天寿评画:和谐音乐空中悠扬。张大千评画: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评画:悲鸿生命。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时金兰率五人小组,历时四年于1988年完工,人物姿态丰盈,场面交错回旋,艺术地诠释了中国画坛翘楚的感喟。作品长227厘米,宽19厘米,高45厘米,连座90厘米。北京牙雕工艺为国内第一,为了促进上海牙雕技艺的提高,铁老认为应该把它请到上海来,他的想法得到谷牧副总理的赞许和支持。该作品现存原上海二轻局的工艺品陈列馆。为弥补北京大型牙雕件的缺失,2002年时金兰又完成了一支长为220厘米的同样题材作品,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改革开放之初,得风气之先的深圳人从巴西买来了一块形状扁平、重约780公斤的孔雀石。扬州玉器厂闻讯,即派人将其买下运回扬州。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沈胜利先生认为此料“外形方整依势可琢缸,内里瑕疵沿壁宜雕龙”,铁老非常认同他的想法。1986年,经扬州玉雕大师韩宏悉心雕琢,一尊长72厘米、宽46厘米、高31厘米、重427公斤的“金龙戏宝瓮”面世,随即被上海二轻局下属企业收购。铁老见后说:名字很好听,但孔雀石绿、墨相间,难觅金色;瓮,瓶状也,而这家伙更像缸,就叫它“龙缸”吧!并执笔挥毫“创造文物”。不久,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院长为之题“艺坛精品”,上海美术馆方增先馆长为之书“可以传”。1992年秋,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造访,认为“龙缸”值得博物馆收藏。1995年,赌王何鸿燊路经上海一眼相中,以重金购之,置澳门葡京酒店二楼大厅。

铁老在76岁高龄时离开领导岗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摆脱了繁重的行政事务后,他对工艺美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西泠印泥的质量、嘉定竹刻的宏扬、农家蜡染的创新、地方手工制品的推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传统工艺品的展销、新产品包装的设计等,都是他魂牵梦萦的情结。这个教过书、带过兵、擅长领导、精于艺事的青松老人,把自己的传奇一生谱写成姿彩缤纷的漫长画卷,留给了后人,留给了历史。今年的初冬是他仙逝20周年的纪念日,我正在云南腾冲,虽俯首拾掇绚丽斑斓的红翡绿翠,可是,站在国殇墓园的坡顶,最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远远望去,苍凉皑皑的雪峰如“阳春白雪”,隽永芸芸的霞蔚似“下里巴人”,面对世间宁静和谐的不朽生息,心中油然生出感怀的诗句:
苍天鬼斧若神翁,
云上冰山琢玉宫,
剔去红尘三百里,
       斜阳七色入图中。
 
(作者系原上海工艺美术展小公司总经理)
 
 

胡铁生作品(清荷图)